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0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勿求神通或感應+勿希望佛菩薩現身助悟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輯 勿求神通或感應及勿希望佛菩薩現身助悟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接下來講的科目是「不要希求神通及感應」。

我想這個地方呢因為以前有些大德,他在念佛的時候,在持名念佛有說,一定要見佛,見佛,見佛,可是你要去想《金剛經》已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所以你應該去找真正的法身佛,真正的法身佛是你自性所本有的,那你就不需要再執取這一個說有神通,有感應。因為有光,有影,有種種的,這些奇特的變化很容易使你落到境界裏面。你應該秉持念佛人一貫的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憶佛,老老實實參究,不要去想說:「什麼時候佛會怎麼樣?佛會不會來啊?我所證的法身佛會不會什麼時節因緣就出現了?」那都屬於眾生心,眾生心啊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心,菩薩心啊你應該遠離四相,所謂的眾生、人、我、壽者相——人就是以為一切的眾生都跟你一樣,這樣在這邊作種種的琢磨;我呢?就是以自己持為我種種。

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既然參究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品位增高,可以不讓諸佛菩薩擔心,給大家來增添麻煩的方式,你就應該一樣秉持,不要去從神通感應來作種種的追求;因為在定境裏面,他有時候的貪愛是你沒有辦法想像的。有的人他可能一進到定境裏面,他人還站在那裏,那別人感覺他都不動,實際上他有跑進去一個世界裏面,但是他人還在這裏。他感覺到世界怎麼樣?我為大家說一下,他覺得那世界非常的清楚,而且是他也明知道現在娑婆世界這裏的他是在晚上,可是那地方非常的光亮,他就整個人在那裏;乃至有的地方有的人的感應是這樣的——他感覺到對面有一條河,他前面那一條河船家發生什麼事他都知道,或是這邊樓上樓下發生什麼事,聲音對他來說都非常大聲而清晰。這些都屬於定境,你把它當作是一個你修學認真的情況這樣就可以了,可是絕對不要再去想它,因為想它的話,你就很容易在那境界裏面走不出來。那有位菩薩,他就覺得說,可能覺得說:「我能夠替人家治病看病,這樣不是很好嗎?我有作功德啊!然後這些神通感應本來就是如此!」結果後來有一天,他就很難再醒過來,最後還是靠熏習般若正知見救了他自己。據他說,經過親教師轉述等等,是怎樣發生情況——他看到有佛菩薩在說法,然後為他說一些法,然後他就在那境界,在這個世間他就沒醒過來,或是可能他那種狀況下都是昏迷的,或是可能並不是非常清晰,這就是因為他愛上了那個境界。

所以你要一開始就要知道:佛菩薩——真正的法身佛、真正的菩薩,絕對不會在你參究的時候來作種種的干擾;這種干擾都是你自己的心裏中在思惟,在考慮,在攀緣。想啊:「我修行這麽樣,應該能夠怎麼樣吧?應該能夠特別看到什麼!」乃至有的人想:「我證悟的時候,我應該可以發起神通,怎麼可能像我們同修會這樣的教團,沒有神通?」他就可能覺得不可思議,所以世間人都錯亂了。當然前面只是舉例,也不一定會有這樣的人。告訴我們說:真正的智慧是要度菩薩,可是神通是來度凡夫的,是來度俗人的。這句話他都懂,可是心裏面實在是很難接受,認為說「不管怎麼樣,你還是要顯露一點點吧?」所以佛法並不是這樣,即使是小乘法也有慧解脫的,他是靠智慧來解脫成就的,並不是靠俱解脫禪定,然後乃至於說四禪八定以後再修學然後三明六通變成大阿羅漢,並不是如此。

那我們再說,有個話題是說:你們沒有這個神通,可是我現在修學的也是佛教的某一派,某一宗,我們神通多得很,我們是很祕密的,我們把 如來的所證的這些境界都可以宣說,都可以實證等等。那到底 如來的祕密是什麼?如來的祕密實際上是說,歸結到真正密教部的典籍《楞嚴經》。《楞嚴經》就是在說這個真心。阿難被指責的,因為見聞覺知心聽師父說法,聽他老師說法這個心被指責,見老師說法這個心被指責,原文是說見 佛陀這樣的心,所以這個心不是真心。比如說密教部真正的密是指我們本有的這個密。

那貫串三時五教,到底是不是一個?是啊!因法界實相還是這一個,就是講華嚴經部的時候,也是這個,也是你的自心如來、自性彌陀;講阿含的時候就是用隱喻的方式、隱含的方式來說。隱含的方式就說有十因緣法,十因緣法就說有一個「識支」,祂不是「名色支」,它跨不過去,祂不能夠滅,也就是說連如來都滅不了祂,那你認為祂是什麼法?再來講到十二因緣的時候,我就說這個「識支」是可以滅的,可是過去佛可以靠十二因緣法來證悟。那不懂的人,不通達的人就說:「你看吧!這個『識支』還是要滅的。」他就不懂了。佛究竟了知一切諸法,證得緣起法而成佛,如果緣起法像這些人所想的那麼簡單,沒有真正的密,沒有真正的如來藏密,沒有真正真心密,那應該緣覺就能夠證得佛果啦,而不是辟支佛果啊!可是三乘法是幾經呢?在《阿含》部經典就已經先說有三乘法,大家證的果都是分開來的:阿羅漢、辟支佛,最後是佛。所以佛果所證得的緣起法顯然甚深極甚深,其中一個要點,就十二緣起支裏面有「無明支」,一切的無明,如來統統瞭解,如來對於一切的無明所說的內涵統統瞭解,所以能夠證得一切的明——無上正等正覺。然後十因緣所說法這個識,就是眾生因地中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你八識田中的阿賴耶識,就是我們本地的如來藏;這一個真心,你把裏面的體性完全瞭解、一切功能都瞭解,所以一切種智就出生了,如同你破了一切的諸等無明,把一切的明都瞭解了,沒有一件事情不曉得,你也一切的種智都出生了。所以這都是 佛密意宣說的法,也就是說,諸佛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密意,這個密意是因為受學者他的根器沒有到那裏,不然九地菩薩都已經樂說無礙,何況是如來呢?

再來到了《般若》的時候,這時節,《般若》這個法它用了遮隱的方式,用空、空性來說,但最後也都瞭解了,原來這叫作「空性如來藏」,又說叫「不空如來藏」。也說你執取就是永遠是空,那你就是一個「斷滅空」;而且你執取的是文字相,文字本身呢,它有一個永遠存在的體性嗎?沒有啊!這個世界的中文是後來才出生的,所以諸法你要來描述它的工具,都還自己沒有辦法能夠支持,自己能夠存在,你哪裏能夠用它來支持真實的實相?那等到《方廣》、《唯識》的時候,佛又將這真實的法作諸等的顯說,諸等的顯說就可以說把這個如來藏的妙諦,把祂說得非常的清楚,最後到了《法華》、《涅槃》的時候,佛再將歸結一切的諸法都是一佛乘。也就是說佛菩薩乘,不是要成就菩薩而已,最後要成佛的,沒有誰可以自絕於如來,永遠不見如來,你總有那個時節因緣會見到佛,只是說時劫可能非常久遠。但是不論你要不要見到如來,佛會用種種的方便跟你同事利行等等,因為佛在作菩薩行的時候,作菩薩的時候,祂就以大悲心來攝受眾生,所以祂絕對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的。那也就說這五個時期的教法,就是如來的祕密,可是這個密意就是等待從參究念佛來發起,並不是說特別你要說還有其他的祕密,如果這樣的話,一佛乘就不會叫作無上乘,佛不會因為證得就可以叫作無上正等正覺,佛究竟了知的還是這個所有內容,所有的一切的種子功能差別,所以稱為「一切種的智慧」。

接下來我們來看,如來還有其他祕密嗎?如果真的要說 如來還有兩種祕密。一個是 如來所示現的十件事情,示現祂受到業果。然而實際上 佛是沒有受到什麼業果的,但是為了眾生要讓他瞭解:你如果說不好好的將自己的善念發起而做不善行的話呢,你也會受報的,因為 如來都會受報啊!所以 如來祂有一次就去吃馬的飼料,其實 如來祂是三界至尊,只要祂動一個念頭,請梵天或是請帝釋來給祂送一點食物,那也給其他的比丘、比丘尼,還有其他的這些菩薩們等等——應該我們菩薩應該要說在前面,因為佛還是一佛乘——這樣情況下不就可以了嗎?可是 佛沒有這樣做!那阿難就很難過,阿難身為 佛的侍者,就覺得說 佛受這種委曲,他沒有辦法接受。結果 佛說:「阿難!你來嚐嚐看我所吃食物好嗎?」結果阿難一吃,「啊!從來沒有這麼好的食物!」所以方便示現業果,實際上 佛並沒有受什麼業報,本來就早已不受報。那這是第一種祕密。

第二種祕密,示現在人間的祕密,就是說我們聽過,一佛出世,其他千佛護持,或是百佛護持等等,但這還不足以究竟說到底有多少尊佛來護持。那你說,這個世界在開啟聖教時候有多少,《華嚴》部的經典就說有十佛剎,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世界,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這麼多嗎?還不多!裏面是微塵數,微塵數就像細小如空氣中所飄的這種遊塵,你在光亮地方看到的這麼多尊佛示現什麼呢?示現大菩薩來這個世間來教化,所以這也是諸佛祕密。

當我們透過大乘經典都是已經可以瞭解,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叫作顯密的差別,這顯密的差別是貶抑佛法、貶抑佛教的一種手法,因為佛教從來就不叫作顯教,因為佛教本來就是開展一時代的佛法,佛就是要完整告訴一切的眾生,將這個法義能夠如實宣說。從來沒有要叫自己要慳吝,把自己的法藏起來,只有特殊的作壇場的地方,然後才可以繼續講,或是要透過雙身像然後來傳法——這種是對佛法的侮辱以及栽贓!

我們再繼續看下一個科目,第六科目:勿希望佛菩薩現身助悟。這也是跟神通法有點關係,我們在這邊一併把它說完。基本上修證這個法確實是有點困難,但我們說過,你在參究的過程,對你的道德,對你的道業,對你的正修行,對你的將來的菩薩種性,都會有莫大的幫助,透過這樣宣說應該能夠體認這個道理。那因為之前也沒有特別說,參究本身是要讓自己的體性能夠改變——從凡入聖,可是從凡入聖這要一大阿僧祇劫啊,所以要經過這樣的參究,還只不過是到第七住位。第七住位還有前面很多的位次,這些詳細的內容,你就是來正覺同修會修學,就可以更加清晰瞭解。

那我們現在說的是說,在這麼長劫的修行裏面,佛菩薩都是冥冥在助祐你的,祂不會今天有個菩薩出來跟你講,另外隔天又有一個菩薩來跟你說,那一直來提示你要怎麼參究,結果這一尊和那一尊菩薩所說的法又一樣;甚至有的就直接說:「就是這個啦!你不用找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所知道的沒有叫作這樣明說,當然可能有做一些方便。不過基本上,菩薩在這個法的法道裏面,你要想「我不要去貪求,因為我那麼大的時劫,那麼久遠的時劫要過。」要曉得菩薩人生是什麼,菩薩人生不是在說「我比誰,來比他強勢!」「我比誰,來比他尊貴!」菩薩的人生是要為眾生來服務的,所以這是一個無上的志業,因為它是一個永恆的;不過你不能稱它為是一個枷鎖,因為在這個即使是枷鎖,大家也是快樂的承受,這就是菩薩所謂的種性。種性的話有各個差別,凡夫呢,自己養小孩都覺得很困難,哪裏會想要說再去扛一家子、另外一家子、這家子或等等?乃至於說全人類,乃至於說這星球以外的所有眾生的業?然而這對於菩薩行來說卻不是如此,菩薩相信不管我到怎樣的境地,佛菩薩一定會冥祐我的,這樣就夠了!再苦,也不是什麼考驗,是我自己要自己作提昇自己的準備,佛菩薩不會故意地來作各種試煉,因為我的種性有沒有抵達哪一個位子我是知道的,我的種性有沒有敦厚,我做人做事以及在修學佛法上哪一點我需要用功自己也非常的明瞭,因此你不需要佛菩薩來現身來為你說法。

倘若有一天,真的有一位佛菩薩來現身來跟你說法,你本來就沒有打算,結果他還是出來了,那你要知道這一定是鬼神來冒充的,百分之九九點九九九九都是百分之這個鬼神他來擾亂的。因為他一現身以後你要作什麼,你當然就擱下你這個參究的心,你的心又開始不安穩,你開始看看看佛菩薩的色身是什麼。可是你想一想:「我要參究的是無形無相的法身佛,又不是你這樣色身的佛,那為什麼要顯示這個相?」可是你又辦法攆他走,因為實際上這時候會有狐疑。不過你都可以跟他講,跟這一尊佛菩薩講:「我現在希望能好好參究。」如果是說一般鬼神,就說是歸駕,那我們就不能這樣講,就是說:「請佛菩薩你一切安好!」我們不用特別講,他也應該知道你意思啦。可如果不是,不然就來考考他,你就問他:「你看我手上這一個抓了這些豆子到底有多少?」他就算有他心通也沒用,因為你隨便亂抓,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你說沒豆子,你去抓米粒。可是有時候你這樣子覺得很麻煩,不然你就把你的書闔起來,闔個兩本,那你就說:「請問一下,等一下我會翻開一本書,我會掀開某一頁,既然你是佛菩薩,你有天眼,然後又能知道我在想什麼,請你告訴我:我等一下要翻那本書,是哪一本書?然後那本書呢那一頁總共有多少個標點符號?」等他答不上來,你就說:「你根本就是鬼神,你來冒充的,你還是走吧!」這樣就可以請他走。因為剛剛所說的,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9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應遠離貪欲+應遠離慢心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九輯 應遠離貪欲和應遠離慢心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講到第三個科目,這個行者不管是修行什麼樣的法門,應該要遠離貪欲。

所謂的貪欲,就是對於許許多多的法的執取,這執取本身就是會構成你在法上的障礙,它本身一猛利起來的時候,你就什麼也不顧了。所以世間的人常常可以看到有人他不是去戒毒嗎,他已經不吃那個毒品了,可是過幾年你又看他,他怎麼又犯了,因為他對於那個境界他是有貪愛的,即使是說他好多年了都沒有碰到那個白粉或者是什麼等等毒品,可是時節因緣一上來,他就沒辦法克制自己,因為那習慣性還在。所以 佛有告訴我們說,你要如何能夠避免這樣的事情,能夠讓自己修學穩固,不致讓它來障礙你的道呢?所以你就要老老實實從布施波羅蜜著手。如果是說對於般若波羅蜜的熏習你還不夠,也沒有關係,你就要把這些事情把它圓滿,因為前五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都是菩薩所要修學的。禪定波羅蜜不特別宣說,或是因為它本身它跟解脫法相應部分比較多,然後它跟真實能夠入地的解脫分比較相近,我們一般人在這個欲界能夠有初分的一個定力這樣就夠了,因為我們不需要產生整個根本禪定,但是學佛還是要往這地方走,只說我們這樣就比較清楚。因此回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布施是什麼呢?布施就是要把你所貪愛的東西能夠做施捨。所以《梵網經》有宣說:如果今天受持菩薩戒的,有一個出家菩薩——這特別指出家,來向他請法的時候,他那麼遠來請法,這時候要先跟他說什麼?因為他那麼遠來請法,一定對於這個人不熟悉,所以要跟他說他要捨。可是捨呢,要從捨外財開始說嗎?這就不用!因為外財一般的人都瞭解,何況是出家的!之前佛門中就不持金錢戒,當然菩薩戒就比較不一定在這事相上或基本上,菩薩更不能將錢財來看重,所以先不說捨外財——所以不說是因為大家瞭解所以不說——而只是說捨內財;所以頭目腦髓都要能夠施捨,讓他熏習再熏習以後,這樣才能夠跟他作法布施,以後他才不會說在真正作法布施的時候輪到他,他卻慳吝起來。所以要他破掉他的我所、我執,破一分算一分,所以要他破「我」,「我」就是他的根本,所以頭目腦髓是他認為的「我」,它已經不是一般的我所。這就代表說,在佛法裏

面一點一滴它都功不唐捐,一點一滴都有它的理路脈絡,並不是說一切都沒有順序沒有次第。所以貪這個法,你必須要透過持戒、透過布施兩者一起來。所以布施和持戒在這個地方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布施將好的東西給別人,看你有多少就給別人,這樣你就不會慳吝,不會慳貪就不會讓你貧窮。

那如果是說持戒,因為你本身要攝受有情,這才是你重要的戒,而不是在一般的戒相上。一般的戒相一條、兩條、三條,種種數不完啊,當某一程度還是有它的數量,可是在這個情況下,要說到底「戒」的精神在哪裏?所以要攝受有情。攝受有情你就是要跟他布施,攝受有情就是要給他利益,所以中間有智慧。有智慧的話,就是要慢慢的去熏習,直到說原來我不是守這個戒相,如果是說這個人必須要怎樣,那我就要作種種方便,不是我刻意要違戒的;而甚至呢,如果我這樣做即使守了戒相,也算是破戒、犯戒!所以佛門中有種種的智慧,佛門中不是任由外道說:你就只會這樣!你就只會這樣!不!佛門中是為了眾生。譬如說我們不應該去下地獄,可是如果有眾生在那裏需要救護,菩薩就下地獄去了,不能說菩薩說:下地獄這樣的話就妨礙我修學的時間,然後妨礙我早日成佛然後可以說來救護眾生,這樣我不能夠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樣是不懂佛法的!佛法它的慈悲與智慧並不是外道所說的產生雙身佛、雙身像的那種慈悲與智慧,要靠這樣來遮掩!佛法的慈悲是能夠為一切眾生扛負許多的職責,乃至於說,菩薩是說這個業「我悉代受」,就是:所有一切眾生的業力,沒有關係,我一切都扛,要怎樣苦,我就苦。因為最後菩薩所修學的境地,可以如同像是芭蕉葉慢慢的剝去,剝去他的色身他不以為苦啊,因為他的實證,他的甚深忍是不可思議的!

那你就這樣情況下什麼樣才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呢?怎麼才能夠前進到這種階位呢?怎麼樣才能夠為眾生做這樣的付出?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我們自己都很感動,難道自己不會想要像這樣的佛道、像這樣的菩薩行而看齊而邁進嗎?所以第一個你一定要遠離自己的種種惡貪欲心,因為有些貪欲心它實在是太猛利了,猛利到你都覺得難以信受、難以接受,所以要依持戒的精神來看待自己的貪欲。如果說你持戒可以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妄就是妄語,這些前四戒都能夠守好,基本上三惡道的業會慢慢跟你遠離;然後不喝酒戒也能夠守,你就不會受到愚癡性的擺弄而犯下前面四個罪過,所以這就是根本的五戒。這還不是菩薩戒,不過菩薩戒也不離開這樣的精神,因此要問自己說:「我是不是三寶弟子?我是不是跟世間的人一樣的貪愛?」如果是一樣的貪愛的話,我一定會障礙我自己的,乃至於我得到這個殊勝的法,證得這自心如來的時候,我會怎麼做呢?有時候很可怕的是連自己都不知道會怎麼做,因為對許多的事情你沒有經過前面福德的熏養,可是善知識因為有悲心每一次把你拉拔起來,這樣就會產生在後來的路反而讓自己不好走,所以這是要從自己的戒行自己去看的。

而如果有的人甚至他說:「實際上我是要參究、體究啦,可是我從來沒有歸依過!」那這樣就是更要注意的事情了!玄奘菩薩翻譯過一本經典,一般來說,像 玄奘菩薩這樣證量這麼高的菩薩,祂不會刻意去翻譯一些像《阿含經》小乘部或是一些等等的經典,可是 玄奘菩薩翻了一個有關於三歸五戒的經典。那我們來說一下三歸五戒,玄奘菩薩所承受的佛語是什麼?他說:好比有一個譬喻,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諸佛擠滿了這空間,沒有一點點空隙,你在兩萬年中用最上等上妙的來供養諸佛,這樣來跟你三歸依的功德來比較,來較量,你覺得哪一個多呢?而實際上前面還有說每一尊佛一一涅槃以後,你都為祂起立舍利塔,然後加以供養、荼毗等等,荼毗、供養這些到底跟三歸依的功德來比。一般的人如果不深究來想,那三歸依的功德當然比較差啊!因為他甚至都還沒有——不一定能夠見到佛。像我們現在,佛已經示現滅度,你看到不是 佛的真身,當然也沒辦法看到 佛的法身,因為你還沒有參究出來,你只能藉由引導你歸依的法師然後來作歸依。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玄奘菩薩還是遵照 佛意把它翻譯出來:三歸依的功德遠遠超過全數供養這麼多尊佛的功德,超過二萬年,所以不可思議!

那能夠持戒的功德就更多,所以還沒有歸依的同修,一定要想辦法去歸依,而且你還要把你家人都帶去歸依。這可不是像一些宗教他們所說的洗禮這樣,是可以請諸佛菩薩或護法神能夠呵護,然後呵護的話等他長大或怎樣,或是等他自己願意再作增上,自己再去歸依,這樣都是可以。然後呢,這戒也是一樣,佛門中五戒不一定要一起受,譬如說有的菩薩他不喝酒,不喝酒就可以受這個戒,他可以不用一次就受滿五戒,有的事情他覺得作不到,作不到呢,就慢慢來,沒有關係,但是也不要太慢。就說因為五戒的持守的功德在佛經裏面有提到,所以持戒的話,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她就是沒有持(不淫)戒,犯了很重的業到地獄,她是前一尊佛 迦葉佛在的時候,結果她在 釋迦牟尼佛才隔一尊佛,她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持戒功德很大。因為你破壞戒律就是一個時節因緣而已,可是你持戒了,可是整天在持,而且你破壞的話可能是五戒中的某一個戒而已,其他四戒你還有一直持,所以這個數量時間等等相較,是沒有辦法這樣比的。不是像世間的人愚癡到說:「我這戒守不好,其他戒我不要了,我就是放棄了!」五戒的話當然也可以捨戒,捨戒就是捨棄,可是在佛門中是說你儘量持,如果這個戒你持不下去了,你就這個戒捨棄掉,然後其他他戒你還是要持。然後對於菩薩你就不能夠這樣來做,因為菩薩的戒是一受永受。至於是不是要圓滿受、一分受或二分受,這個就是持戒度,將來有因緣的時候會裏面的親教師,可以在上這課程的時候,就會一一來說到。

那因此對於這個善法欲來說,就是說它是不能捨的,眾生的貪愛那一分是可以捨的。你千萬不要像小乘人想:「那我什麼都不貪,那我什麼都不要學,那麼無量法門我不要,我只要小乘法門,我就要離開了,離開的話我就走啦!你跟我講那麼多作什麼?」這樣就不對!因為你要利益群生,所以你那善法欲這個貪愛還是要在的,乃至於說你即使進入聖位,一些迷惑,你還是要保有一個繼續能夠入胎,這樣可以使你繼續於三界中出生,這是必要的!不然你的佛道就在中間就夭折了。

我們再講第四個科目,就是要遠離慢心。有些人他是屬於貢高的,這貢高我慢的人,他極其嚴重,他會想說:「我擁有這麼多的知識,擁有這麼多的財富,那再學這個法應該很簡單吧?你應該對我另眼相待吧?」所以他沒有想到說:佛門是沒有算這種人情的。所以無論是國王、宰官、貴族、貴人等等,你那地方修學是一視平等的,沒有人可以直接把參究念佛的(最後)一步的結果直接告訴你,這是違背如來的教誨。所以慢心也是這樣,它能夠遮障聖道,你如果犯了一些其他的也還好,但是如果慢心它生起來,他覺得說「我很不錯啊」,乃至有的人他覺得很聰明:「你說的書我都看懂啦,我早就知道如來藏在哪裏,我的自心彌陀不用你來說,我直接跟你小參就可以了。我要到會裏面來找 平實導師,我要跟他談,我根器這麼好,其他人我都不要見。」真不知道到底是誰要見他,還是他要見誰啊,這樣的話就屬於 佛說的慢心高漲之輩。

另外還有一些人,在修學上,他也來領眾,因此他有另外的慢心,他想:「你們說的法,我也懂,你出的書我也看,當然我們證悟各不相同,那麼我為什麼要向你來學?你還一直到處說我說的法不對等等。」這樣的人,他就是沒有辦法接受有些事實。我們的修學在整個佛法大海裏面根本不算什麼,窺基菩薩說,當你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那個智慧是每一刹那增加一倍的;那你說菩薩修了二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在那個地方不是歸零,是等於一,下一刹那乘以二,一念之間啊,你知道《般若經》說九百刹那,所以等於是二的九百次方,沒有辦法算!驚人啊!一念之間智慧就可以高漲到這樣的地步!這也告訴我們說,今天我們即使證悟都不算什麼,何況是還在門外的還沒有證悟的人,這樣有什麼可以為自己的驕傲來炫耀的,這根本就是離佛道太遠了!

所以這個慢心必須要去除,因為這樣的慢心沒有辦法讓你的智慧增長,它會讓你的道路走起來很困難。甚至因為修學的時間不足,這個慢心一個時節因緣起來就會想要說「那我要自己來」,自己說法等等。或是說,在原說法的一方一直開經演教覺得自己講得很好,可是我們說即使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想那一邊呢都是諸上善人,都是一生補處,大家幾乎都是等著做佛的,這樣的人、這樣的菩薩非常非常的多啊,算都算不完,就算不是大多數,但你一天不知道你可以遇到多少菩薩,真有輪到你開口的餘地嗎?在人世間這麼努力說法,結果每一個法都說錯了,這樣有意思嗎?或是沒有說錯,可是也說的不如理,沒有把這個理路說到很通徹,聽的人也不是很瞭解,這樣含含糊糊。如果有說錯了,你在蓮花裏面花苞就不會馬上開,你說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果,因為你的慢習——自己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行了,不說法不行,別人不坐下來聽不行啊,一直說,等到你在蓮苞裏面,你就要將你的「錄音帶」一直聽,這一聽你就會羞愧了;如果說不羞愧的時候,阿彌陀佛或是其他菩薩總有其他方便幫你指正錯誤,這時候聽你就會面紅耳赤,就會發現你要聽的「錄音帶」怎麼那麼多!因為你每天都在宣講,每個時節都在宣講,講的都沒有切中 如來所說的聖教,甚至都是一直在說放下、放下、放下,這個一放下呢,就把自己的聖業道業都放下了。所以應該要親近善知識!

也不要說,「我能夠到極樂世界,如果一下花開,我就要準備說法。」哪也能輪到你說法?你說法的時候可能搞不好,阿彌陀佛所化現的眾鳥,這些鳥還告訴你,牠會跟你說:「菩薩!你要說的有多少的錯誤,來,我跟你講。」結果看不懂的人,還不知道你在樹下為什麼待二個鐘頭,還以為你在觀行,原來是被化身的鳥訓話二個鐘頭。所以菩薩應該把自己的慢心——認為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有多麼天高什麼地厚,都把它放下來,因為那不是真實修學的人所應該要作的,你應該要謙遜,應該對善知識懂得去追尋。所以《華嚴經》有說怎樣修業才會快,有一位菩薩叫作善財童子,他一聽到說哪邊有善知識,他就馬不停蹄的,我們可以說不辭辛勞的一一不斷參訪,他也沒想過說:「我休息一下啦,因為我修學了已經夠多了,夠好了!」他沒有這樣產生增上慢。今天同樣的,如果你在法的簡擇已經發現你沒辦法脫離外道的說法,而沒辦法進入一個大乘教的核心,你是不是應該將自己的慢心放下,而來向善知識依止來學習?就算不能,你應該作種種的方便——通信或是種種來請益,來讚歎。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大概要講的內容,下次我們再繼續宣說。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8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隨時隨地體究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八輯 隨時隨地體究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第二個科目,我們要講的是:「隨時隨地體究」。

比如說,參究自心如來這件事情,並不是有分作早上晚上,或是吃飯或非吃飯,或是說其他的時間,除非你意識心是斷滅的,就是說你睡眠的時候,當然你沒有辦法再去體究祂,因為要依持著這個意識心,然後才能夠抓到這個真心。到底這個真心在哪裏,你並不是想要從各個形體、各個相貌這樣去觀察,這樣就對了,有時候這觸證就是一剎那的。既然是一剎那,那就沒有辦法說它一定有什麼樣的程序。所以這也使得很多人,他覺得:「你們佛門中說的證悟都各說各話,甚至你們公案寫得都很無厘頭,好像我隨便胡說就可以。」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公案它有它的方便,但我們不會介紹這一塊。

我們要說,到底你的根性是不是適合來作參究、體究念佛這件事情,這些都還牽涉到你對於「思」這個修學上你是怎麼想的。譬如說,有人讀了善知識的書籍以後,他想:「我都懂了,這好簡單啊!你就講如來藏嘛,一切萬法都祂出生的,從頭到尾就是這樣。」可是他實際上呢,自己卻沒辦法宣說。因此,如果今天你已經能夠這樣踏入講堂來修學,或是說已經能夠知道善知識的書籍是這樣,但是因為你有一些狀況沒有辦法前進到這個地方,或是就近有個講堂,你是可以在家裏面自己熏習,然而真要說就貿然進入體究念佛,這樣可能太早了一點!所謂的「思」是要最後產生一個「思決定」,前面這個思是屬於思惟的思,後面的思是要作決定的,比如說「聞思修證」這個思,你是要作思考、推理、推演。那跟善知識的書籍有什麼關係呢?比如說,你能夠隨時隨地參究、體究是要依止於善知識,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想到什麼就在那裏自己玩弄起來,這樣不是佛法。佛法從來不是這樣,這樣離群索居,然後自己以為自己懂的。

那所謂的「思」就是說,你可以選一本善知識的書籍,假如說你覺得都很難,你覺得哪一本已經算是對你來說最簡單的那一本,你就把這本開始閱讀。閱讀個一兩次以後,你就嘗試著,所謂嘗試是什麼呢?就把它攤開來,然後用你的話來講,不過你是要照著書上來講,不是請你說直接闔起來講,因為闔起來講又有人覺得「哇!不知道要講什麼!」等到說你可以這樣,每一頁你都可以這樣講,大概都講過一遍。如果沒有的話,就隨便抽多少頁達到這本書的五分之一的頁數,這樣你都可以覺得「我講得不錯!」就是說,「我的字、我的文句跟善知識所說的很接近,當然有一些是不太一樣的,然後有一些我會濃縮,有一些我會添加。」對!這樣才是你自己說的話,不可能每句話都一樣,每句話都一樣就不需作這功課了。

再來呢,再來就是你要從這個你所閱讀過後的地方開始做一些簡擇,簡擇就是把一些綱要能夠寫出來,或是把它說出來,知道這地方的綱要是什麼。比如說,你要產生能夠作「總持」的一個預備,這「總持」有點類似,只能說有點類似,但因為佛法的方法是不離開世間法,佛法也是貫串的。這樣類似的方法是什麼?你先要用綱要先出來,所以接下來,你就把綱要大概的寫,然後在講的時候記得,就可以按照這個綱要把它突顯出來;或是說把很重要的法句——所謂的法句,就是說哪一個句子最重要,就是句子,就是核心,根據這句子取出來——假如說你沒辦法寫綱要,然後就是從法句然後變成綱要。那你都還是看書講,千萬這時候你就不要躐等,所以一下子就想要求快。等到你已經覺得都差不多了,接下來你就自己就可以馬上闔起書來講,也不一定;你可以說把書把它遮一半,什麼叫遮一半你知道嗎?或是說把你寫的法句然後重謄一張在紙上,放在旁邊,這時候你可以兩邊看,書遮一半讓你看到一些字,或是遮了一些讓你看到一些字。那你還是看書,可是你沒有看到全部的內容,可是透過這樣少分你就有一些印象,知道說接下來我應該說些什麼,有一些法就會開始開始地冒出來。什麼法呢?就是你過去生所熏習的法,因為在你這麼迫切需要的時候,你的末那等等就可以去緣它,把過去生這些熏習的知識、般若的知見拉出來用,這時候你就可以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契入。等到你覺得自己也不錯了,你書就可以闔起來,可是綱要還是要在,然後或是說重要的法句還是在,這樣練習。練習完這樣還可以的時候,你就連這個法句子,這又要講特別好也把它拿掉,就只剩下綱要,就是說一兩個字、兩三個字。然後等到都可以了,你就把每一頁每一頁的綱要把它串起來,這樣就像是一條線,這條線就可以將來讓你作為提綱挈領用。提綱挈領是什麼?我們穿衣服就是把領口這個地方拉動一下,這衣服就會豎起來了,你就可以穿上這衣服沒有問題,所以提綱挈領就是這樣。然後在這過程中,你要可以開始簡擇,簡擇一樣呢這個地方你就要能夠思惟,不過思惟的時候有時候要兩個方面的,一個是用說,一個是用寫,這個又有點不太一樣,不過方法情況也是很類似。你看到第一行,譬如這段落的第一行,看到第一行,這時候你就知道我想要寫些什麼,我想要把一些東西說出來,一個是用說的。但是在某個情況下,還是建議能夠說、能夠寫,分開來做是好的。你說:「那我寫的時候,我要寫在哪裏?」沒關係,你就寫在書本上,因為 平實導師他有悲心,他覺得說:「我的書,你可以在上面作筆記,可以作等等,這樣沒有問題。」因此,你就可以把你的想法一直寫。如果是說這種情況下的話,你寫得不夠多,你就看第二行,這樣如果還不行,你就看第三行,依次讓你的理路更為的清晰、脈絡更加的完整,這就是「思」。

「思」的功課作完了,你要產生很重大的決定,就是說,你對於這個法義上沒有疑問了。乃至於說,《念佛三昧修學次第》因為它的難度不是非常高,所以你也可以因為你對於善知識的信心,就把整本書一下子就讀完。因為這個比較像是行門,行門它跟解門是不一樣的,解門的話呢,你就要不斷地思惟,行門就是要說作修行,當然知解的地方,廣義來說也是包含在行門裏面。我們要特別要說的是,如果說《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你閱讀,那你閱讀起來應該很快,甚至這個脈絡你可以抓得出來,到時候你再聽這些善知識們、親教師們的說法的時候,你會更掌握出其中的重點,因為不會大家講的講法的一文一字都會一樣的。這就是思。

那「思」呢沒有修是不行的,所以當你這地方很篤定以後,你也覺得沒問題了,對於世間的話,因為你觀行過了所以看破了,而不是因為有人跟你講要放下、要看破。因為他跟你講的這兩個字、這兩個字、這兩個字這樣兜起來以後,你就說「我放下!」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須要自己用自己的五識,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這樣子去體觸,通常鼻舌這兩個一個處理食物,一個處理香氣、香臭,所以它們比較用不著,然後你儘量要用你的見聞來瞭解你所觀察的法。所以透過觀察的法,你一切的就慢慢死心了,因為你發現就算是你怎麼愛戀的事物,不管是有情乃至於是無情,他們都有缺點,這就叫娑婆。說這個人,他什麼都好,可是……哪些不好,所以你就會心裏有數;這個東西啊非常漂亮……可是啊,它就是有些缺點,不耐用!等等。所以最後你慢慢想:「我幹嘛去受用這些種種東西呢?因為我的死期啊也快到了!可是想來我應該高興啊!因為我學佛念佛,我知道這樣殊勝的念佛法門不是只有持名念佛法門,我往生已經沒問題了,我憶佛已經練到這憶佛念完全在,而且我感覺佛就跟我這樣的有感應。」不過,這感應你千萬不要把它形體化,因為形體化的話就有鬼神、大力鬼神他會來找你,因為你喜歡看見佛身,有大力鬼神他可以變化成佛身,他一找你,你就麻煩了。你想「佛來了!」你就趕快做什麼……其實你不要這樣想,因為念佛人也不求感應的。念佛人最後什麽時候要感應?臨終的時候感應。

所以念佛人在所有人裏面,他也是一個大丈夫!因為他一生老老實實念佛,從來沒有什麼非分之想,你叫他持戒他就持戒,你倒過來說:「你布施好不好?」他一聽很慚愧:「我沒有什麼布施。」然後他隔天他怎麼作呢?他就一大早就來道場幫忙,因為他沒有什麼錢,他就用他的力氣來,然後等到作好了以後他才去上班或是等等。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的表現,可以知道念佛人真是勇氣十足,雖然他一生看不見佛,然後他也不奢求看見佛,一直到他命終連點感應都沒有,他也無所謂,他也老老實實。所以這個法門非常難信,因為眾生——就像吃啊,他要一嚐到食物要有食物的味道,他一碰到境界要有境界的受用;可是這念佛就是一輩子就過去了,受用就在臨終的時候等 佛來接引,所以這樣是難得可貴。難得可貴的之下,你就要往體究念佛這地方來繼續走,因為體究念佛可以讓你往生品位高,可以讓你不辜負諸佛菩薩的苦心。

所以我們來看看,你若在隨時隨地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回到這話裏來——如果工作有危險,譬如說,你要在高空上、吊纜上,或是現在如果你打一個失神,那別人就會受到影響,比如說你開計程車,或是呢你開各種的交通運輸工具,這你就不方便作體究。甚至如果說你沒有辦法可以把手邊的事情照顧好,那你也不要看話頭,因為這樣的話有風險。如果說你已經功夫太好了,一下子就進入整個疑情裏面,你已經在參究裏面出不來了,這時候就很抱歉,你一定要捨棄這個疑情,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所有的乘客或是會受你影響的人,他們的生命可能會有擔憂。如果今天你是一個人走在路上那可能還好,因為我們這樣的話不會心裏面有另外一層的注意力要罣礙,通常你要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你大部分閃得過。所以建議你如果是要在戶外作體究念佛,必須要說那個工作要很輕鬆,最重要的要沒有危險性。如果說一大早,你可以在附近的公園、運動場或是學校,或是馬路儘量你不要靠近紅綠燈那裏,這樣來作體究念佛。甚至說,體究念佛你在家裏也是可以,只是說家裏也不一定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場所,體究念佛本身是要念頭能夠收攝,可是它也要能夠從動中的定力來著手,不是叫你又回去打坐。所以這個地方要請大家能夠注意自己的身心安全。

然後對一個在體究念佛的人來說,這個長劫或是短劫,這地方都不用特別在意。因為即使說你有信心,然後你不開悟也沒有關係。因為什麼?因為要的菩薩不是你所想的開悟才是最好的。你說:「這點就不懂了。」那你說:「那我能夠參究,能夠很快的把這功夫作上來,然後很快的開悟不是很好嗎?」好是好,可是諸佛要的是很特別的,諸佛的是要菩薩的種性!你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因為下輩子你再來,你還不是一樣沒有悟!你有胎昧啊,除非你已經突破胎昧,然後發起一些三昧,有一些神通境界才知道「我是某某人,我上輩子開悟過,原來我悟的是這樣」。如果不是,那你呢還不是要重新再來。不過老實的人他好處,因為他安分,他隨時隨地參,是因為善知識囑咐他:「你要參啊!你不能夠說修學的時間不足。」他會說:「對啊……」可是他不會去想說修學時間不足會怎麼樣。我們今天就說,聞思修這個時間在佛法中都是長劫,你只要想看,這個印度 佛陀示現滅度之後,一千年之間只有二十八位祖師證悟找到自心如來自性彌陀,找到他的法身佛。那要請問:那其他的人沒有出家嗎?有啊!出家的人真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是說因為典藉上沒有記載這些人——這些祖師們,有可能他們也有其他的弟子開悟,或是等等或是已經開悟,這也這有可能,我們算幾百人好了。可是以前的有那麼多人出家,又不是只有一代,一千年中有二十八代,所以有二十八代祖師,或是說少一點二十代。因此你就想:開悟不是容易的事情!既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沒有關係,你就心安止在這種地方繼續地用功就可以了,然後佛會施設種種方便,至少說你的定力會提上來,有時候甚至你在臨終的一個境界裏面,一晃眼你就開悟了。所以開悟呢,它本身並不是你修學的終點,所以你要有這樣的認知。

開悟你還沒有真正叫作「得」。你又說:「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法華經》有說,「聞思修證」要「得」。「可是說證,我一剎那就證悟了啊!你不是這樣說嗎?」對呀!可是你的心沒有辦法安止,那就根本不可能「得」,因為你會退轉。所謂退轉是說,你覺得這個心沒有什麼,你或是說你覺得這個心還不是真的,或是你覺得說一定還有別種說法等等,這樣你就會放棄,甚至說對大乘經典你會毀謗。那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有啊!所以這世間多的是從佛菩提道退轉的,就因為修的時劫不夠長、不夠敦厚。那你說:「那我在這個世間修,也不夠長,因為我這樣修的話頂多一輩子。」千萬不要小看這一輩子,因為這一輩子在你的人生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因為我們如果把眼光放得很遠,看到未來 彌勒佛出世,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假如說你還發願再來,發願再來的話,你呢一樣會先聽 彌勒佛來說小乘法,這時候你會證得什麼?以你這樣的篤行認真修學,你會很快的就能夠成就了阿羅漢果;就算沒有,你也可以成就三果,三果你至少有初禪啊,有初禪就遠離欲界愛。等到 佛陀來繼續說,彌勒佛說這大乘法的時候,你會迴小向大,這時候你對於證悟這個如來藏心你有相當相當的信心。因為什麼?你在這最困難的時節,在 佛陀(釋迦牟尼佛)滅度——示現滅度之後的千年以後的末法時節,你一樣專心一意的修學,而且你從來沒有像其他的人認為說「大乘是後人編纂的」這樣的胡說,你對於佛是虔誠的禮拜、虔誠的信受,所以在 彌勒佛的時候,你就有很好的因緣,甚至說睡個夢你就證悟了,或是才要參究就證悟了,這個在現今在教團裏面,在正覺教團裏面就有這樣的例子。

所以證悟祂並不困難,重點是你發心是什麼。如果說你發菩薩心,佛陀覺得你的種性已經算不錯了,雖然沒有辦法作入地的等等,或是也不到迴向位,甚至也不到十行位,可是佛法需要人來鼎力協助,又可以讓大家道業能夠增上,這時候佛就會讓你可以很迅速的證悟。所以隨時隨地的體究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我們今天大概要說到這裏,下一次我們再繼續把沒有完成的八個科目來繼續作宣說。希望大家能夠好好體究念佛!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7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體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七輯 體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觀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又要接下來繼續來講,不過在進入思惟觀之前,我們還是要有一些作為提示,因為佛法實際上並不是同於外道之法,而這個簡別在現今的世界,有時候變得很困難,因為有許多人不斷從外面把一些不屬於佛教的東西,不屬於佛教的法搬進到佛門的大殿裏面來,他不只是公然入室,他甚至是直接請大家來修學。所以上週我們大概有作個提示,我們現在再根據這個地方再作個說明。

以前有人根據性力派的,他根據它裏面的左道——還不是右道,把它搬進來佛門,他要做什麼呢?他要設計一個像今天的闈場、壇場一樣來作秘密集會、秘密修學,而這個修學我們來查看他們相關所產生的「經典」——因為經過學術界來說,這個「經典」有可能都是偽造的,實際上也沒有一位學者說這「經典」是真正如來所說的話——而他們第一個就出現說:如來祂勸大家把妄想除掉就會成佛了!你想這可能嗎?你不用修學如來的一切種智、如來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種種,你一聽就覺得非常非常深奧的法,他都不用學他就成佛了。第二個,他告訴一位善男子:「你只要發菩提心!」那善男子就照發菩提心。然後接下來他就說「你去觀察你的心是怎麼樣」等等,結果一切如來就跑進他身體裏面,然後他就成佛了。同修們!菩薩們!大德們!如果這樣是佛法,可以這麼快成佛,那今天我們需要這麼多的經教來做什麼呢?

等到後來,越說越誇張了。有一個梵語,梵文叫作adi-buddha,叫作「阿里不達」,這個叫「本初佛」。可能有人已經發現,有人已經知道,這不是閩南語在唸的「阿里不達」嗎?是啊,沒有錯!中原河洛話裏面,一開始就有人很清楚,這樣的佛是不對的佛,沒有這樣的佛。這種本初佛的意思是什麼?他說從一開始就有一尊佛,他從來不用修行就會成佛啊。所以這種就是從「一神教」的方式轉變成「一佛教」,可是它是假的佛教。因此以前的諺語有一句話叫作,這要用閩南語來唸:「嚴父母生阿里不達。」就是很嚴厲的父母、很規矩的父母,可是卻出生了這不肖子。Buddha(不達)就是佛,就是說本來沒有這尊佛,佛教裏面只有按照戒律,只有按照教法來實施來施行的,可是卻沒有這樣的佛出現,然而卻生了一個阿里不達的佛,這阿里不達就是敗家子,也就是說他是不成樣不成形啊,它根本就不是佛法。因此,如果說你今天在佛門中修學,你要有簡別的智慧,簡別的智慧我們就要等到未來再繼續地說明。

我們現在先來作這個「思惟觀」的解析,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一個科目(體究念佛應有之知見:一、體究念佛方法——思惟觀)。所謂的「思惟觀」就是說,你已經有憶佛的定力了,你憶佛的定力沒有問題,隨時隨地都在,即使不在的時間也很短暫。它就像風箏一樣,當你跟人講話的時候,這風箏可遠颺到高空去,那好高好高的天空,甚至有時候高太高你還想:「這憶佛念到底在不在?」後來你來撥動一下風箏的線,那當然在啦,因為它從來沒有特別的掉。所以你最後就不再去觀察它的內容——這種叫作反觀,就是不用特別查看,你很有信心,你知道憶佛念你已經練得很純熟,隨時隨地都在。除非你是要作一個特別用到你思惟的,特別用到你思考推理的地方,這樣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延續這樣的憶佛念,這樣的憶佛念可能比較辛苦。比方說,我們可以用這憶佛念來跟人家講話,如果說練得還不夠純熟,或是說講話內容比較複雜,需要思考,甚至有數字或是需要推理,這樣就產生一種情況,就是說我們因為要維繫這憶佛念,因此講話就會有一點答答答,然後有斷,斷斷續續。可能聽的人也會慢慢發覺,他說:「怎麼跟你講話,你好像有時候好像你是在跟我講話,可是你好像……」他也說不上來。可是我們自己心裏很清楚,這個就是因為你的心思啊,一方面還是要再抓那個憶佛念。這個就要練習,乃至於說你可以不斷的在行住坐臥中加深這憶佛念的深度;等到你一個人在拜佛的時候,這憶佛念的功夫就更好了,因為拜佛的時候你可以很深細,乃至於拜佛的時候整個帶著憶佛念,然後你拜下來的時候,可以用那個拜下來的停一段時間身體都不動的情況下,然後往憶佛念來深細走。

不過我們還是要提醒諸位,因為憶佛念,我們並不需要它特別變成一個定境。因為定境的話,你鑽到裏面去,這樣子對將來的參究念佛就是針對思惟觀,它並沒有很大的好處。而且定境是喜歡神通、鬼道等等那些人所喜歡的,因為他很喜歡從定境中去產生禪定,禪定以後呢產生一些辦事的靜慮,所謂辦事就是辦一些事情,可是實際上現在的辦事,都變成是替鬼神在人間辦事,而不是真正的禪定。

那回到這思惟觀,因此你已經具備有憶佛這個功夫了,你就可以展開這個思惟觀,只要你也確定說,般若知見你也沒問題,善知識說的法呢,你都有研讀。接下來,思惟觀它並不是思惟,可是它有思惟作用。你說「你這樣很拽文啊!」思惟的作用,它就會去推理,可是我們不要用語言文字去推理,我們也不要特別用人類所想的推理,叫作直觀,就是「看」,所謂的看就是看住話頭。這話頭還是希望各位同修能到正覺同修會來修學,這邊只針對話頭來作一點點的介紹。所謂「話頭」,有的說叫話的前頭或是什麼,這樣都是方便說,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意涵。譬如說,「念佛是誰」它本身是一個話頭,那來講第一個字是「念」,第二個字是「佛」,第三個是「是」,再來是「誰」第四個字——可你這樣想,那就錯了!因為「念佛是誰」是一個文字,是一個文字相,如果這樣說「是誰在念佛?」「是誰念佛?」「念佛的究竟到底是誰?」它都是同一個意思,這樣菩薩們瞭解嗎?也就是說「話頭」是要抓那個意思,它要抓句子的意思,它跟憶佛的「佛」有點不太一樣,憶佛念你只要抓一個單字、一個詞、一個無相的相,這樣就可以了,可是,思惟觀你要把整句話的意念、意涵、意義先吸取了以後,然後用直觀的方式去看它,不要再用語言文字去推理——「到底誰在念佛?是我嗎?還是祂呢?還是一個心?還是另外一個心?是真心?那真心是平等心,所以平等心在念佛……」等等,這些都不是!甚至有人會拿公案來作種種猜測,奉勸各位也不需要,因為你應該先培養這個思惟觀的能力。

有人從憶佛念切思惟觀非常的快,有人就不純熟,簡而言之,就是有些知見像剛才說的不是很清楚。不過一般來說,語言文字因為常使用的關係,它冒出來也是理所當然,所以你要瞭解這個話頭的意思。而這個話頭本身是疑問句,不是句點,所以會讓你的心有點不太安穩。對!就是要這樣,因為你是在參究啊,你還沒有找到,它當然是一個疑問句,它一個斗大的問號,那你就可以想像這空間裏面。然後你也不一定要執著是中文啊,你可以Who is buddha? Who是誰,is是,然後buddha是佛;然後你如果說我們要說念佛,念佛你可能說你在說saying,或是說,或是等等,想 thinking等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語言文字有它的侷限,語言文字會讓我們作種種的攀緣,很容易讓我們作種種的引申,這些就不是我們思惟觀要的。為什麼?因為三界諸所有法,你會用語言文字來給它放個標籤,你說「這個東西叫作螢幕」,「這個東西叫作支架」,「這個東西叫作燈光」,它都被你設定好了,乃至人呢他有叫作母語,所謂母語,就是來自你小時候所熏習的話,這些都很容易導引你很快的回應到三界的諸所有法,所以你這樣就不容易來契入這個真心。比如說,你的自性彌陀,你要找祂就變得困難重重,當你找到很高興的時候,也覺得很安住這種狀況,突然很快又回到語言文字,那你這樣又打閒岔。所以語言文字它本身它有它的作用,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暫且先把它放下。

思惟觀本身,它並不需要你作種種的推想。譬如說,你現在想說:「好!那我還是要找我真心,祂就在這屋子裏面。」對!你可以這麼說,因為真心從來不離開你。你就說你想:「我就是一個偵探,我要去找到祂。」那麼你就到處東翻翻西翻翻。可是我們已經先說了,屋子裏面每一個東西都是用語言文字的,都是用想的就可以推演的,你可以一直想一直找;可是真心從來沒有形狀卻在屋子裏——我們要方便說祂在屋子裏——這樣你怎麼可能找到祂呢?祂已經沒有形狀,已經一次又一次告訴你,所以世間的人要瞭解這個事情。那你說:「沒有形狀,我意識心也沒有形狀。」這樣你又繞回去了!意識心從來不是一個真實的心啊,意識心是會變動的,從小到大祂就是這樣,以後從年老到死亡,意識心還是一樣變動。如果祂不變動你就慘啦,因為不變動的話呢,你的意識境界都停在某一格,那接下來你要怎麼運作呢?你跟別人怎麼說話?怎麼答腔?怎麼應對?怎麼分別?怎麼了別?怎麼思考?怎麼去推演別人說的話?怎麼去知道說別人這臉是不是笑容,還是呢是有敵意的?你連活下去都有困難了,因為你連吃東西都不知道要去哪裏找食物。所以意識心顯然祂並不作為一個真心的許多的一個體性的條件。所以,如果說你到這時間點還有困惑,你就要不斷的再回去熏習善知識的書籍,善知識的書籍基本上已經寫好了,讓大家能夠很容易契入這第一義諦。

所謂第一義諦,就是依如來藏名而顯說的。從來沒有秘密說法這件事情,所謂的秘密教就是指如來藏的這個大秘密,這個如來藏秘密說來也不是秘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祂從無始以來就陪伴你,一直在,祂從來沒有捨棄過你。從來沒有說「你這個人實在太壞了」,然後祂就想「我不要再管你了」;也不會說「你太好了,我要出來跟你say hello(說:喂),跟你say『你做得很好! very good!』」從來也不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在這屋子裏面還要繼續搜尋,可是既然這些諸法都不是你要找的,因此你就要用直觀的方式,要對於五蘊都能夠先作一些觀行。所以這觀行的內容呢,你必須要先瞭解,先瞭解什麼叫作法的分別,至少那些標籤紙你要能夠放對位置,千萬不要像有的人他說起來頭頭是道,最後還是來句「放下」,法都要放下!可是他又說他要觀行,憑良心說,他根本也不知道要觀行什麼,「虛妄」哪個是虛妄,因為他第一個連法的分別,哪些是屬於「這個」,他的標籤都還沒有貼過一次。等到他捨報以後,他還是不清楚,對他來說佛法只是一大堆的文字與知識,而佛法並不是這樣的!

所謂的「聞」,要聞的智慧,熏聞佛法自然能夠產生智慧。為什麼?因為聞的過程中,它自然會去作很少分的一個分別。不會有人聽這個法,可是他都不清楚,他只是因為中文認識它,然後把它聽完。如果這樣,這樣不叫作學佛,這樣叫作學知識。而佛呢,本身是可修可證的,連聞——聽聞,不管是用文字看,或是從耳朵去聽善知識演講,都是屬於聞的過程中,這些東西都可以查的。只是說這些諸法呢,佛法都覺得說已經講這麼明白,自然應該大家懂得怎麼去觀行,不然怎麼知道你在學佛呢?可是一般人並不清楚,所以這要一步步來。就是説,你要從分別這些法開始——哪些法它是屬於色法;哪些法呢,你在運作的過程中,你的識心啊,你的識蘊啊,是意識在動還是眼識在動呢;然後你的受、想是什麼呢;你的受比較多,還是想比較多呢等等,這些你都要去觀察。所以你要先分別完至少先分清楚以後,才能知道這邊裏面發生什麼事情,你在運作些什麼,然後你對於這些諸法的感覺等等,這些想和受,等到都知道以後,你才有辦法再作更細微的審察。所謂細微的審察是什麼?這時候就要觀察它是不是有具備真如性、真常性?是不是有具備了無我性?是不是空性?它是不是這個法具備平等性?等等,你都可以拿來檢驗它,所以佛法是可以修學,是可以體證的。

乃至有的人他說:「你這樣說可能有點道理,但是這些我還是不能夠理解。」這就是在「思」的地方啊,沒有產生思慧。「聞思修證」這個「思」,你必須要作種種思考推理。千萬不要等到你已經進入思惟觀以後才說:「啊!我一切的屋子裏面的法還沒觀行過!」如果這樣的話,你怎麼有把握你找到的是真的?你會不會不小心就妄語呢?當然一般念佛人心地呢就如我們說的非常淳厚,不會因為這樣特別說自己是證悟這第一義諦,都是比較老實。那這樣子也很好,但是也應該能夠具備一些觀行。

同樣的,問題會再重複,你要在這裏觀行,還是要在極樂世界觀行呢?極樂世界你當然觀行,因為沒有什麼惡因緣來纏繞,非常的舒適,這樣的話你在思惟觀也可能很容易有大的進展。不過那邊的一天啊等於這邊的一大劫,假如說你要觀行五年的話,那同修們你想想看:這邊到底有經過多少尊佛?到底曾經跟你在一起修學的菩薩們都已經到哪裏去了?所以你應該在往生極樂淨土前作種種的修學,千萬不要把一切都賴給 阿彌陀佛說:「佛!我就靠您了!那一切的話,我就到那裏再去學。」這樣並不是一個真正負責的學佛人的態度!因為學這個也並不困難,也不會因為你作體究念佛用思惟觀的方法,要找到這個法身如來,找到你自性彌陀,不會因為你說你找不到,那就完蛋了,從來沒有這樣說法。從古到今,只要你願意去找,即使找不到,但是你的定力,你對佛的敬仰會越來越深,你對於經教的理路會越來越通達。這個就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所應該具備的。

所以透過這樣思惟觀的方式,你就可以將許多的萬緣放下了,因為你在這情況下是非常專注的。透過專注的力量,你在某一個時節的因緣下,你會發起了疑情,將這疑問句真的變成你心裏面的一個大疑問;不過不是叫你這時候腦筋突然冒出一個問號出來,並不是如此。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你在這方法上你已經得力了。所謂得力是,你終天終日就咬著這個吃不下也啃不下的這個思惟觀,就是這個話頭,你從當初的看、直觀的看、靜靜的看這個話頭,變成了一直想要把這話頭,把它的緣由、把它究竟的實際理地的法界實相找出來,這就是思惟觀所能夠帶給大家的莫大的利益。

我們今天就是把這第一部分的第一個科目所謂的「思惟觀」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下一次我們再繼續將其他的知見方便告訴大家,希望大家繼續來修學。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6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體究念佛概說(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六輯 體究念佛概說(二)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根據上次所說的課程繼續往下講,今天所說的就是體究念佛的方法,以及相關的知見。

在說第一個科目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體究念佛。到底什麼樣叫作體究?所謂的體究,祂本身就是參究,參究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參究念佛。譬如說,你並不是從三界法中要去找到一個奇奇怪怪的,或是你也搞不清楚的,或是你所已知的,而是你是根據般若波羅蜜而知道真正三界法有一個實相心,而這個實相心祂又不是三界法,所以體究是要找到這一個我們稱為「法身佛」這個佛,也就是說你的自心如來,自性彌陀。

在《金剛經》有說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什麽意思呢?就是説如果你用你的色身當作是如來身,那你就錯了;如果你是用識蘊身,如來正在想的意識心、或是如來所發揮的種種功能,這意識的種種功能——心所有法,來當作這就是如來,那你也是錯了。因為真正的法 祂是有法身的,祂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不是蘊處界這三界的法,所以以前大德們就告訴我們,必須要從真實的念佛來尋找諸佛,而找到我們的自心如來。我們的自心如來在念佛人中,你又可以說叫自性彌陀。就是說你的阿彌陀佛一樣常住,一樣常住於諸法之間,一樣長壽,一樣永恆,所以這個真心就是大乘經典所一貫說的「如來藏」法。如來藏祂就是真常,祂從來沒有隱藏祂自己,祂就等待我們去找到祂。然而修學這個需要具備相當多的功夫與知見,所以在知見上你必須要去依止善知識;然後功夫呢,你必須要從定力來作一個著手。所謂的一個定力,你要怎樣能夠讓你的定力純熟呢,正覺同修會有根據這樣的來開設禪凈雙修班的課程,我們現在把它叫作禪凈班,禪凈班它基本上可以教導你如何從憶佛念佛來著手。

一般的人對憶佛念佛他聽了就覺得應該是很簡單,等到一聽這憶佛是沒有形像的,他又開始覺得緊張了:「沒有形像怎麼可能來念佛呢?沒有形像那會是真的嗎?」可是你只要記得剛才說的,法身佛本身是無形無相的,祂沒有方、沒有圓這樣的形狀,祂也不是一個大的、一個小的這樣的體,祂沒有這樣的東西,所以你必須要從這個地方來著眼。這樣法身佛要記著,然後你這樣就可以開始從經典上讀到《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有說,告訴你的是什麽,告訴你菩薩是應該從憶佛來修學的。可是憶佛並不是說要用語言文字相貌來憶佛,因為法身佛既然沒有形像,你還要透過語言這樣來攀緣祂,這樣並不恰當,所以啊我們在課程裏面就會安排一連串讓你如何進入沒有形像的憶佛。所謂沒有形像的憶佛我們稱為「無相念佛」。實際上還是本諸世尊的意旨,讓 大勢至菩薩的教誨能讓我們將憶佛的念來作為以後得見如來的前方便。所以說這前方便是因為:憶佛本身它還是有個「想」,既然有個想,你要憑藉這個想然後去契入如來,所以你這個想是從你的識陰所生的,其實你叫祂叫識蘊還是從你意識心所生的,既然是如此祂就不是真心,因為真心從來不是你這個意識心,不是你這個見聞的覺知心。

那我們先來說一下這憶佛上要怎樣來繼續往前走?因為有的人他說:「你要憶佛,但是實際上我持名念佛功夫已經很得力了,我一天到晚可以一萬聲、兩萬聲都沒有問題,那我為什麼還要照你的方式來做呢?」那我們就要告訴他: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你的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可以增高,而且不只是這樣,除了這樣的修學以外可以讓你定力敦厚,可以影響到娑婆世界許多的眾生,他會因為你的持名念佛的轉進,或是說繼續的增上,能夠得到廣大的利益。所以學佛人不是像小乘人一樣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說:「我自己念佛念得很好,這樣就好,那又要學什麼我也不要去!」你這樣第一個你就沒辦法莊嚴道場了;莊嚴道場,第二個你沒有辦法來護持善知識。在佛法裏面,一個道場需要許多的眾生來鼎力護持,這樣佛法才會興旺,這樣善知識他的教法也能夠更加的伶俐,有更多的方便。

我們再回到憶佛這方面來。好比有個例子,假如你的心像座湖泊,這湖泊它上面有一條船,持名念佛就像這條船不斷的發出汽笛聲,然後在湖泊上面東跑西跑,將整個心湖把它統統攪亂。如果是說,你說:「那我就默念好了。」可是默念的時候你的嘴唇上下在擺動,這又變成什麼呢?你雖然把氣笛聲關掉,你可能還用靜音的引擎,讓它的聲間比較不會那麼響徹,可是你整個心湖在水面上還是巨大的波紋、巨大的波濤,而不是小小的漣漪而已。等到你覺得說:「嗯!你說的有道理,那我現在連嘴唇都不要動,我來默念。」你說「那這樣有點像了。」可是默念就像是你開了一輛船,它這個有潛水功能了,它跑進水裏面下面去了,雖然水面上沒有水波紋,可是它一樣是暗濤洶湧。因此你的心是沒辦法去契合那個寂靜又真常的如來藏心,沒有辦法找到你的自心彌陀,這樣的話,你往生的品位並不會那麼高。

所以我們今天要繼續的根據之前的老師們所說的,再根據這個這座湖泊來作一個譬喻。之前有教導說你不要用一個形像,那我們現在就說,比方說,你的心湖還是在那裏,接著你用一顆石頭把它丟進去,這顆石頭就咚咚咚咚掉到水裏面,沉到深不可測的湖底,這時候水面上、水面下除了剛才有一點點水面漣漪以外,你再也找不到它,乃至於水底太暗了,你也沒辦法發現它的蹤跡,可是這一個石頭還是在那裏的,這用來譬喻你的憶佛念本身還是在,它並沒有因為這樣而消失。所以念佛人是可以靠這樣的知見來建立說:「你的心湖的憶佛念可以無形無相,你可以憶持著祂,而非是一念不生的一潭死水」。所以當你瞭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想:「那我要怎樣才能夠練習這個憶佛念呢,把這個憶佛念能夠練到很好?」實際上它並不困難,還是歡迎你到正覺同修會來修學。而憶佛念呢,只要你抓到一個竅門,經過善知識的教導,實際上這些善方便是可以讓你很快的入手,甚至有的人可能幾天、幾個禮拜、幾個月就可以了。不會因為你說:「我持名念佛這麼好,叫我一下放棄它很可惜,等一下我學你這個又學不好,那我不是兩頭落空?」這一點請你放心!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你的憶念,如果你是憶佛好的話,你可以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憶念起來,而且施設的方便是遠比你所想像的來得勝妙。

比如說,一般的人他很喜歡緣自己的身根,所謂的身根,就是緣自己的身體,可是他通常不會覺得。那一般的人他就會說:「既然我不覺得,你告訴我這個作什麼呢?」可是我們可以利用它去攀緣自己的色身,乃至於攀緣外界的時候來施設一些方便。譬如說,我們就把它貼上一些標籤紙,那種很小很小細微的標籤紙,可是顏色很鮮明,用它來代表憶佛念,用它來代表憶佛念的結果,就使得他到處都知道提醒是要憶佛,乃至說他緣自己身根的時候走到外面去,就將自己的身體或是乃至於面容上、臉上貼上這標籤。因為這個人走出去的時候,他會想:「我臉上照照鏡子,怎麼長這樣呢?可是這是一個功夫法門,我還是要練習。」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想:好吧,可是一走出去以後,他呢,不會再攀緣,因為他只能一直攀緣他的臉,他覺得他的臉醜醜的不好看,因為貼上標籤以後他也覺得自己蠻奇怪的。可是等他轉念一想:「我現在就應該開始憶佛,現在正是念佛憶佛的大好時機,所以我就保持這個念。

憶佛練久了以後它會很淡,可是並不是這樣就消失了,你心會越來越自在,這時候你就有很篤定的想法,你想:「我平常也在做布施行,我平常也有持五戒或是持菩薩戒,菩薩戒持完以後對於我犯的一些過失我有懺悔,反正諸佛菩薩知道我不是有心要做任何的覆藏,這樣其他的我也勉力在修習,做人也儘量不生氣。」在這種情況下,他想:「我有沒有機會上品來往生呢?」想想想,「我應該是可以!因為我醒來的時候,這念頭雖然很淡,可是啊我沒有完全掉,一下子我就可以抓牢它。既然憶佛是 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正確的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既然包含了憶佛的這個法門,我當然就是這樣憑藉這樣的信念,信、願、行可以往生極樂淨土,這樣應該也沒有什麼問題了!」因此這行者這時候就會想:「這麼好!那我現在接下來是不是還可以再增上?因為我如果不增上,以後到極樂世界我一樣要修,極樂世界修的時間跟這邊差太多了,因為那邊修的時間一天等於這邊一劫,假設我在那邊要讀一天書,等於我在這邊讀一大劫的書。然後這樣情況下,我是應該選擇這裏娑婆世界來用功,還是要選擇極樂世界來用功呢?」這樣答案就不問自明了!所以他就想:「那我轉進、增上,繼續往前走,應該繼續下來一步是什麼?」接下來一步就會來到體究念佛。所以體究念佛,它有它的次第,如果說憶佛的功夫不好的話,他是沒辦法的。

可是他一發現要體究念佛,困難來了,他對於真心的體性統統不懂,然後這個自性彌陀、自心如來到底是什麼,他也不清楚,所以他就要從善知識來修學般若波羅蜜。所謂的「聞思修證」,證就那一剎那,可是聞思修啊是要不斷的多又多,要不斷的多修習。所謂「習」,學習這個「習」,就是要「數數」,就是中文所說的一次又一次。這樣才有辦法把這個所累積下來,你才有辦法不再將真心和妄心的體性攪和在一起,混雜不清。世間很多人對於真心和妄心分不清楚,所以說他有時候在讀書,讀經書的時候,把那些知見都搬進來,就像是這裏一樣,這裏啊有攝影鏡頭,有椅子,有桌子,可是同樣的有一些標籤,想這是攝影機、桌子、椅子,可是他只看的那個字,從來不曉得那一個標籤所指的就是面對他的鏡頭,然後也不知道那個標籤另外一張的正是他(身上呢)前面的這個桌子,也不知道另外一個標籤就是他坐的椅子。為什麼?因為他從來沒有去做分別,他這個分別,他只是用世間法來說。你說:「應該不會吧,誰會特別說世間法,在佛門中都是說這個出世間法。」那你就錯了!許多的地方所說的法就是回到 佛陀以前的,那說回到 佛陀以前的是什麼東西呢?以前的印度,有很多人他們就說「我們要放下」,所以年紀差不多大了以後,就要離開家庭,離開妻子,離開子女,然後帶著一個缽四處雲遊,或是找一個修行的場所,因為他全部都放下了,他把那些財產都拋棄在後面,把眷屬都離棄了,然後開始修行。所以他最後修修修修,也沒辦法得到真正的道果,乃至於說他很認真的把他的念頭全部都去除,一念不生,可是這樣的方式還是被 如來所指斥,說這樣的修行不究竟,都還是在外道。所以這外道是 如來這樣來宣說的,在 如來之前可能沒有人用過「外道」這兩個字,這是中文所翻譯的。

這樣情況下我們看:到底怎樣才能夠繼續從上品下生再繼續往上?就是要知解第一義諦。所以第一義在《觀無量壽經》就說:你若是能夠解——「解」的意思是什麼?你信受、相信,產生決定信,所以不特別要說信的緣故是因為念佛人心地很淳厚,「解」它就是老老實實,我真的瞭解了才敢說我解,而且我真的信受了,我才敢說是解,所以這種叫作解信,信心能夠成就。——在這種情況下,他如果能夠將真心的體性都瞭解了,接下來,他就可以繼續再往前走,而即使沒有辦法參究念佛能夠成就的話,他至少有因緣可以上品中生。所以啊,諸佛說法都是為利益我們,千萬不要說「我根器是狹小的,我不可能去知解這麽困難的事情。」

以前,當阿難那時候他在《楞嚴經》會上,佛陀問他:你現在看我這個心,是不是真心?或是說哪一個是叫作真心啊?結果阿難就回答說:如來!我現在看你的心就是真心!結果 如來就直接說:你是認賊作父!二千五百年後,現在的人的話,我們一樣會看到,只不過從 如來換成師父。「能看見師父這個心」當然就是二千五百年前「能看見如來這個心」,大家這個心就是人人知道的見聞覺知心,如來說:它從來不是真心!因此就有人說:「那當然應該是一念不生的。」這個見聞覺知心的見聞覺知的功能怎麼可能是呢?你要把這見聞覺知的心這種分別性、約定性把它了別性,把它關閉才對,所以有人就像《論語》所說的「非禮勿聽,非禮勿視」,把眼睛把它遮起來,然後呢把耳朵遮蔽起來,口遮蔽起來,把手腳綁起來,那說:「這樣我都沒有動念頭,我就是真心。」可是 世尊還是說:這樣的一念不生不是。如果有人覺得「世尊您也太挑剔」的話,「我好不容易才練成這樣,這一念不生不是很容易練的。」可是之前諸法、四禪八定中呢,你如果一直走,一直走,最後沒有念頭叫無想定,那還是外道法。所以真正沒有念頭的並不是佛法,意識覺知心它本來就有見聞覺知,並不會因為没有見聞覺知就可以轉變成真心,因為我們的自性彌陀祂從來沒有變異過,祂從來就是一個樣,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祂就是沒有念頭。如果說你在打坐的時候,因爲打坐能夠弄到沒有念頭,那也是不錯!可是,它畢竟跟我們所說的念佛——體究念佛、參究念佛以及實相念佛差很遠,差遠的過程是不可以用道里計的!因為從古到今,連六祖惠能大師都直接破斥說:哪有這樣的心!六祖惠能說:「我的妄念」——六祖惠能不方便說,我們不能方便說他是「妄念」。他說:「我的『想』就是這樣的長,我看到境界,就是一樣起了諸所有想。」所以我們從這點要能夠瞭解說:即使你將假的硬要變成真的,那還是沒有契合!

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