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8:
由正緯老師主講「色受想行陰」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8  色、受、想、行陰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跟大家解說了我見,解說了煩惱,解說了五陰的大致的內容。在今天的課程裏面,我們要繼續跟大家來分析,五陰的色受想行這四個陰,到底這四個陰,我們應該要如何觀行它是虛妄不實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色陰的部分,我們在上次簡單的跟大家說,色陰其實就是我們的色身。如果我們更細一步來看,其實色陰就是我們四大所成的一切,都叫作色陰,那這個四大就是:「謂地界,水、火、風界」——《中阿含經》卷7。地,指的就是堅硬的堅性,包含我們的骨骼、牙齒、內臟,這個都算是地所指涉的範圍;水的部分,就是濕的部分,包含我們的血液,這個就是水性的部分;火性呢,就是所謂的暖,這個包含我們身體的溫度,包含讓我們身體運行的能量,都叫作火的範圍;風的部分,就是動的部分,包含像我們的呼吸,就是風的屬性。所以換句話說,凡是地水火風,任何一個性質所指涉的範圍,我們都叫它做色陰。
  
  那麼且不說這些地水火風的這些細目,如果我們看我們的色身,那麼世間的一般人不免會質疑,我們的色身不是很真實的存在嗎?怎麼說色陰是虛妄不實的呢?我們這樣來說:世間的人都知道色身,終究不免老、不免會死。所以你如果把這個問題,去問世間的任何一個人說:「色身是不是恒常存在的?」那麼相信沒有人會直接回答說「它們是恒常存在的」。可是大家儘管都認知到色身老死的事實,可是為什麼不能夠在當下觀見,色身它具有不實的特性呢?這個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說色身終必有老死固然沒有錯,可是這個老死的變異,並不是在死前的一?那,就突然成就了。實際上老死的變異,是從我們出生開始,就已經分分秒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只是我們的心識,沒有辦法去覺知而已。但是從理上面來看,我們至少應該能夠信服,在我們生活的當下,這個色身就已經不斷的在歷經變化了。換句話說,從這個方面來看,不管是從時間的長遠性來看,色身會有老死;從時間的短暫性來看,色身會在所變遷。那麼從這些方面來看的話,我們應該能夠現出色身本身,確實它是一個無常的存在,無常是一個觀點。
  
  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我們說色身,我們要維護這個色身的話,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才能夠維繫它的健康存在。所以說色身的健康,需要由我們根據營養的狀況,去攝取各種營養,所以我們需要有攝取營養的因緣;有這些因緣存在之後,這個色身才能夠維繫健康。從另外一方面來看,色身的存在也是需要在當下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必須要沒有其他的意外狀況的發生,才能夠保證這個色身,是繼續安全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從色身當下的健康,或是存在來看,色身的本身,都是有許多的因緣成分,而促使它能夠以現在的狀況存在。並且如果我們再細看,色身的整個的運行狀況,其實在色身的內部,都有許許多多的地水火風屬性的這些因素在運行著,組合起來之後才形成我們所得知的色身的狀況。這些個因素,包含我們剛剛講的維繫營養,包含我們剛剛講的安全存在等等的這些因素;如果有任何因素產生變化的話,這個色身絕對沒有辦法,能夠健康甚至能夠安然的存在。所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色身也不是一個實實然然的存在。那麼不管從無常,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色身呢,都不會是一個恒久真實的存在。這樣說來的話,把色身當作是一個恒久不壞的東西,並且執著著,並且因此而產生煩惱的話,那你還真是愚不可及了。

  那看完色身的狀況之後,我們接下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說要斷除對色陰的執著,並不是要教大家不顧這個色身,這個必須要聲明在先!因為色身是我們修行的道器。我們所說的是:我們不應該對色身有所執著,或者是有不當的執著。但是呢,我們仍然應該要盡力維繫色身的健康,讓我們能夠好好的修行。在色陰的部分,我們要引《金剛經》的有名的一個句子,來當作一個小小的註腳,這個《金剛經》的名句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 蜜經》卷1
  
  那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呢,很顯然的已經把我們剛才講的,所有跟色陰相關的地水火一切的相,都已經包含在裏面了;《金剛經》石破天驚的告訴我們:所有我們所認知的這些相,全部都是虛妄。所以,以此來說,我們可以看看,凡是所謂的號稱說「身中的“能量”可以長久的存在」,或者是號稱說「我們身體裏面在打坐的時候,中脈會現起什麼樣的“光點”」;那麼所謂的能量,所謂的中脈光點,一切都是“相”,一切都不外乎是色陰的變相而已!那麼所以說這些的狀況,都應該是一個虛妄的狀況,我們不應該予以執著;我們就用《金剛經》這一句話,當作色陰虛妄不實這個部分的一個小小的註腳。

     講完色陰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受陰。受是什麼?受就是我們對環境的領納、領受的意思!並且受可以分成三個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雜阿含經》卷12。雖然說這三個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個分類也許乍聽之下好像有點粗略;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在世間所經歷的一切受,都不出於這三個受的範圍。並且這三個受還有一個特性在,也就是說,當我們有苦受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沒有樂受的;當我們有樂受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不苦不樂受跟苦受的。有些人也許會說:「我們有許多的受,其實都是苦樂相雜的。」那是因為他的心思還非常的粗糙。如果說我們再定下心來,細細去體會的話,可以再發現每一個當下,這三個受必然是,只有其中一個受存在著。那這個受呢,可以說我們在世間裏面,我們經常會有許多的狀況,會有這些受的存在。
    
     這些受何以是虛妄不實的呢?我們可以說,比方說,我們說吃飯,我們舉吃飯當作一個例子;當我們餓著肚子的時候,我們要吃飯的這個時候,我們吃著的時候,餓肚子吃的時候有樂受;當我們逐漸、逐漸吃的時候,逐漸吃得覺得飽足的時候,或許這個樂受,就已經變成比較淡漠了;那麼等到一旦我們已經飽了,我們還要硬撐繼續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變成苦受了;所以從樂受、不苦不樂受到苦受,會有這樣的轉圈存在。同樣的,如果我們看看受傷的狀況,如果我們受傷的時候,這個時候因為傷口所帶來的感受,顯然就是一個苦受;當我們正在痊癒中的時候,這個苦受就會逐漸轉淡了;乃至於說我們痊癒之後,我們可以繼續的追趕跑跳碰,這個狀況我們又回復樂受了。以這些狀況來看,受的本身它不斷的在變換;不斷的在隨著我們跟外界環境的接觸,而有所變換。所以說「受」從現量的境界來看,它確實是無常的。
    
     並且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受的狀況,我們說要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前提必須是我們前面有境現起,然後我們接觸了這個境之後,我們才能夠有所感受。所以受要能夠現起,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現前之境,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有感受的主體存在。那麼我們說,現前的這個境的本身,其實就如我們剛才舉的吃飯,或者受傷的例子一樣。現前的境,實際上是不斷的在變化,它是無常的;受既然它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存在,並且組成受的因緣的本身,也都是無常的話,我們幾乎就可以斷定說,受的本身必然也是無常,必然也是變遷無常的。所以從無常的觀點,從因緣和合的觀點,我們都可以結論說,受的本身,它不是一個恒常真實的存在;所以既然如此的話,我們當然沒有必要,再去執著著受的本身,執著著為了要追尋這個樂受,而衍生出來很多很多的煩惱。
    
     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要說「受」,我們剛剛一開始曾經跟大家說,我們在解脫五陰的時候,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都用最粗淺的方式來跟大家解釋,受這個部分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在這個大乘的唯識學裏面講的這個受,還有更細微的受。比方說意根五遍行,意根五遍行心所法裏面,就有所謂的境界受;這個境界受,就不是我們剛才講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那樣粗略的感受。這個境界受是很細微、很細微的,境界受也只有在修習禪定,一直到滅盡定的狀況,才能夠把五遍行心所法裏面的這個受(境界受這個心所法),把它給滅去。所以這個部分詳細的部分,我們沒有辦法在這裏多講;各位菩薩假如有機會、有緣的話,希望大家能夠來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裏面去修習,我們會在禪淨班裏面,會講到這一部分的內容。這就是有關受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看「想」的部分,想的部分還是一樣,我們從最粗略的講起。「想」我們可以說最粗略的部分,就是我們想作什麼!比方說我們想吃飯,想要散散步,想要作什麼事情,這個都是我們講「想」的這個範圍。那麼想這個部分呢,為什麼想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存在呢?我們仔細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想吃飯」來講,我們說我們餓的時候,我們會想吃飯;一旦我們吃飽了,我們就不想吃飯了,所以吃飯這個狀況,會隨著飽足的狀況,讓我們從想然後改變到不想。同樣的,走路也是如此;我們想散步的時候,等到我們走累了,我們就不想走了。說話呢,當我們想說話的時候我們會說,可是等到我們說累了,或者時機不對的時候不想說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變成不想了。所以我們從日常生活的體驗,我們可以發現到,我們想作什麼這個想呢,的的確確跟著我們應對不同的環境的時候,會起了相當大的變化:從想,到不想;從不想,又到想。所以想的本身,確實是變遷無常的。
  
  並且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解析它,從這個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會有想呢?那得要眼前有適當的境現在我們的前面,我們對著這個環境也好,事物也好,讓我們有了感受之後,我們才會現起想!所以想這個層次呢,它必須要有適當的環境現起。我們前面在受的部分,已經跟大家分析過了:現前的環境呢,是會有所變化的。既然現前的環境是會有所變化,以至於感受會有所變化,自然而然的隨著這個境、隨這個受,然後接下來想的這個部分,也當然會有所變化有所變遷的,所以想不是一個恒常獨立的存在。想是因為有現前的境,導致於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心所法之後,我們才會有想;所以想是因緣和合所成,它是緣生法。並且構成這個想的因素,本身也是無常的,所以想本身也是無常變遷;然後我們從此就可以歸結想的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
  
  同樣的,跟受一樣,想的部分剛才我們是用最粗淺的方式,跟大家來解析,其實「想」還有更細微的想。我們在《阿含經》裏面,佛的開示裏面,佛就曾經說:「想亦是知。」——《阿含經》。是對環境的了知,對當前這個境跟塵的了知,也就是所謂微細的想。那麼這個想呢,微細到說我們平常一般人,是沒有辦法直接予於掌握的;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這個心思,有一定細的心思之後,才能夠予以掌握的。這個就回應到說一般學佛人,對於所謂的“無想定”的誤解;一般人往往覺得說,把這個無想定想像成只要沒有妄想,就能夠進入無想定。這個實在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因為無想定的這個狀況,是要從三禪、四禪之後,在四禪的時候,我們已經息脈俱斷了,再從四禪中把覺知心給滅了之後,才進入無想定。像那樣深入禪定的功夫,完全不是所謂的沒有語言妄想能夠函蓋的。所以各位菩薩!在看這方面的內容時候,一定要牢記住我們講的「想」的範圍:有不同的範圍,有不同的層次。千萬不要把語言妄想這麼粗淺的層次,套在無想定那樣微細的想的層次裏面。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行陰──行的部分。我們說行,我們針對環境,我們所下的審思決斷叫作行!行的部分,我們一般來講,又把它分成三樣,就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那麼身行跟口行,所謂的“動身”跟“發語”,身行跟口行這兩個部分,因為牽涉到我們要有身體的動作,以及發語來講,我們需要有嘴巴、有舌頭,配合說出話來。所以身行跟口行這兩部分,顯然就跟色陰有絕大的相依性;我們必須要有這個色陰,然後我們才能成就身行跟口行。所以身行跟口行,當然不會是一個恒常真實的存在。
  
     接下來意行,我們剛剛說,意行是所謂的決斷──決定要作什麼。那麼我們可以來看看,從我們日常的經驗來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這個吃飯的例子,當我們決定說我們要,比方說我們決定要夾哪一塊菜的時候,當我們完成夾菜的這個動作之後,接下來我們就會作下一個決定,所以從這一盤的決定,到下一盤的決定;乃至於到最後呢,我們決定放下碗筷,然後說我們吃飽了。可以見到這些的決定,都會一個接一個不斷的變化,所以我們從日常經驗來看,我們其實可以看見意行的部分,是隨著我們的意念變化,不斷的在改變;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常,意行的無常。甚至我們也可以從因緣和合的觀點來看,因為意行的本身,是基於我們對於環境所現起的各式各樣的狀況,所必須作的一種審思決斷,所以這個部分的決斷,既然跟環境有所關係的話,當然這個意行的本身,就會跟著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所以總結來說行陰的部分,是身行、口行跟意行,這三個行不僅在現觀上面它們都是無常;並且我們在分析的裏面,也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緣所生法。並且產生了這些行陰的這個緣呢,本身也都是具足無常的特性,所以,以此來說,行陰的本身自然而然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本身也是虛妄不實的。
    
     當然「行陰」的部分,我們除了說剛才講得很粗淺的說決斷,說我們要夾菜等等那樣粗淺的決斷之外,行陰還有微細的行陰存在。比方說我們說身行的部分,最細微的身行部分,莫過於說我們的生命現象的存在,我們的呼吸等等,像這些都是非常非常微細的身行。意行的部分那更是如此,因為意行的部分,除了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決斷之外,甚至我們的任何的起心動念,也都是在意行的範圍裏面。所以說這些行的部分,當我們談到行的部分,仍然是會有境界的不同,會有粗淺的不同;所以說,我們至此,我們跟大家已經分析了色受想行這四個陰;我們跟大家分析這四個陰是如何虛妄不實,希望大家能夠按照這個方式,回去之後能夠仔細去觀行;並且特別特別叮嚀大家:一定要注意到,我們在某一個境界觀行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個其他的更微細的東西,把我們觀行的東西,任意套用在更微細的境界裏面。我們修行沒有到那個境界的話,不適宜用我們現在的所知所覺的粗淺的部分,直接套用、直接解釋!當然這個部分,就非常依賴要由善知識的教導;所以這是希望大家,如果有緣的話,希望大家能夠到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來修習,在這裏我們會跟大家詳細的解釋。
    
     那麼色受想行這四個陰,介紹完了時候,接下來應該要介紹這個識陰的部分。那麼識陰的部分,我們在剩下來的時間,我們簡單來講。識陰呢,識就是了知!所以說識是構成受想行陰的一個基礎。由於它的內容比較深廣,所以我們把識陰的詳細部分,留在下一次講。但是我們要跟大家說,識陰其實是會跟著色受想行這四陰的增長而有所增長;也就是說,我們在色受想行這四個陰,任何的一個行進,任何的一個了知,任何的一個境界的覺知,這個覺知都會增長到識陰;所以才會有所謂的識陰,是所謂的“四識住”的狀況。也就是說,識陰是在色陰住、在受想行陰住,在這裏先跟大家說明。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交代識陰的詳細狀況。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